首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土木视角】经典这碗饭

2013-03-22 21:00:03 来源:土木新闻中心 分类:学生天地 阅读量:

翻拍经典就像炒剩饭,有的炒香了,有的炒糊了,而最近《笑傲江湖》的翻拍又引发了一连串有关经典这碗饭的争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中国的各大屏幕上涌现出了一批电视经典与影视佳作,以四大名著以及我们耳熟能详的古龙、金庸的小说为蓝本改编的影视作品成为了那一代人心目中永恒的经典。而近年来有关经典的翻拍屡见不鲜,如电影< <白蛇传>>、电视剧< <新三国演义>>、< <新红楼梦>>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些“剧二代”推动了经典的推广与传承,而且它们的画质往往更加精良,场景布置的也更加恢宏,导演更是宣称翻拍的经典添加了许多现代元素,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便于大家理解经典。但事实又是如何呢?

诚然,在拍文学名著时,因为要将抽象的文字描述转换成立体感的画面声音,确实在一些地方需要改动,毕竟,一味的按照原著文字展开机械的镜头叙述,或直接转述文字,难免成为一本流水帐,枯燥乏味,效果自然欠佳,甚至湮灭了原著本身的文字魅力。但是,改编名著时,一定要有个分寸,改得太多、太滥,就容易对名著“伤筋动骨”,使名著失去内涵价值和思想深度。在金庸的武侠作品中,《笑傲江湖》不仅写得好看,而且还极具思想内涵价值。它批判的是伪君子和独裁主义,是部优秀的批判主义力作。如果将这样的好作品改得过于荒诞,变成胡闹嘻哈的电视剧,那就是对作者和观众读者的不敬。毕竟文艺虽然可以发挥,但是最关键的是要重视于原著的精神。《聊斋》就要拍得诡异,不诡异那就不是《聊斋》,《金瓶梅》就要拍得风情万种,潘金莲看起来像淑女那是对潘金莲的侮辱。大家当然也期待突破,但是突破也要有个限度,就像越剧《红楼梦》和87版的《红楼梦》都有所改编,观众还是欣然接受了,其关键就是在于最大程度的表现了原著的精髓。

像陈晓旭版的林黛玉、六小龄童版的孙悟空、李雪健版的宋江、唐国强版的诸葛亮都是人们心中不可替代的形象,这不仅得益于当时电视剧环境的宽松,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创作人员愿意花时间去细细雕琢。87版《红楼梦》从拍摄到播出历时4年,演员也经过长时间的角色培训,并只专营于一个角色的表现,沈从文等名家也都参与了电视剧的创作,《西游记》的拍摄更是长达6年之久。

何谓经典,经典就是在拍摄中不断否定自己,不断创新,精益求精,使得人物形象更符合原著,更能让观众接受这一形象,整个拍摄到播出过程历时几年甚至更久,不断的修改,不断的完善才会投入播出,也正是这么严谨的态度才让曾经的四大名著经久不衰,一直深得人心。而在日益商业化的现在,电视剧逐渐的走上了功利化的道路,传承经典是假,大肆赚钱是真。一部名著几个月就完工投入播出,并且雷人不断,破绽百出,远远脱离了原著,而有些导演振振有词的说这叫现代,这叫创新,真是可笑之极。

当今,整个影视界充斥着浮躁、功利心态,过分追逐热点题材,不厌其烦地重拍,一本小说翻拍N遍。可是须知,“再好的美食,吃多了也无味”,跟风似的重拍翻拍,即浪费了影视资源,又容易造成观众的视觉疲劳。新版《笑傲江湖》一出既遭到众多网友吐嘈,而新版《红楼梦》更是让某些观众发出了:还黛玉以忧愁,还宝钗以丰腴,还宝玉以风流,还我们对《红楼梦》的美好记忆,还那“遮不住的青山隐隐,隔不断的流水悠悠”般澄明的境界的大声疾呼。

名著的翻拍固然可以让人们重新重视传统文化,但并不能解电视剧长远发展之需,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影视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并不能简单地依靠翻拍,尤其是影视剧中对经典名著的重塑,既想乘上商业的快车,又想不落入商业的平庸,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人说,经典是动态的,是流动的,是可以供后人不断诠释与不断创新的,经典也正是在一次次的诠释与一次次的创新中,才显示出了它超越平庸的可贵光芒与持久之处。而我们正身处社会转型和文化重建的时期,来源:土木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