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研途】解读背后——第三届研究生结构设计竞赛评委专访

2013-05-26 19:59:32 来源:土木学院研究生新闻中心 分类:学生天地 阅读量:

紧张的比赛中,如果台下的评委指出我们很多问题,我们会怎么样?更加紧张,还是从容应对,抑或是选择从评委的点评中学习?面对评委的点评,大多数时候,我们变得紧张不安。今年的结构设计大赛中,记者采访了土木学院副院长廖海黎教授和桥梁工程系主任李亚东教授。现在,让我们换个角度,带着轻松的心情,去听他们的声音。

“结构设计大赛自2011年开始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3届。此次结构设计大赛最大的亮点就是大赛首次面向研究生开展。”土木学院副院长廖海黎教授说道,“而且,今年的结构设计大赛旨在对研究生进行开放式、创新式地培养,得到了学校、学院的足够重视和风洞试验重点实验室的大力支持。”

廖教授又阐述了今年选题的宗旨,他说,“以往的设计大赛,都着重于桥梁、轨道,针对性较强。今年选题为广告牌设计,是为了面向大多数的研究生,而不是局限于某一学科。广告牌设计从构思到计算再到动手,包含了很多基本的结构设计原理,较为宽泛,专一性不强,因此对所有参赛选手都有一个必备理论知识基础的要求,对他们的成长都会起到帮助。”

当问及结构设计大赛考察学生的哪些素质时,廖教授和李教授从不同的角度做了回答。廖教授说,“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首先要有一个严谨的态度,要注重细节,做每一件事,都要抱着负责任的态度,同时要有培养大家创新的能力。大家在这个比赛环节中,还需要提升自己的语言、书面表达能力,比如文档的整理、PPT的制作。最重要的是能从比赛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拿到最大的收获。”李教授认为,“这样一个比赛就是考察大家的理论知识储备、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的机会,是对大家的科研素质的综合考察。书面表达是一名科研工作者最基本的能力,部分小组的计算书中,出现了文不对题的情况,这是最基本的沟通表达能力的欠缺。希望通过本次的竞赛活动,提高选手们的综合素质。”

对本次的参赛作品,李教授表达了他的观点,“总体来说,对本届的参赛作品还是比较满意。因为不管是学生,还是评委老师,都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比赛,所以都需要积累经验。对于比赛作品,制作质量还比较高,但可能大家都比较看重奖项,抱着求稳的态度,创新还发挥的不够,选型较为单一,缺乏考虑。”

最后,李教授从比赛本身和学生两个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从比赛来说,第一,要取得学校、学院和试验室更大地支持,争取将设备系统化,在现有的条件下,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平台;第二,要细化比赛规程,设置不同的奖项,比如造型奖、创意奖,使得同学们要更多地选择,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意;第三,要严格控制比赛环节,比如本次比赛要求对结构进行动力特性分析,很多同学因为知识层面不够,对这些内容不了解就没有深入,忽略了比赛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希望他们增加必要的知识储备,完善自己理论知识,同时提高自己的沟通表达的能力,能具备一个科研工作者应有的素质。”

记者:张鹏飞摄影:郑勇编辑:孙长升

来源:土木学院研究生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