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悦读】任鹏:《道德经》的些许感悟

2014-03-14 10:37:33 来源:任鹏 分类:学生天地 阅读量:

诸子百家,先贤名言。愚钝的我总是觉得圣人之书高深莫测,相距甚远,虽知晓只言片语,但通篇阅读还是首次,故还是战战兢兢,毕恭毕敬。

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隐身函谷著《老子》一书。今本共81章,上篇《道经》37章在前,38章之后为《德经》,故又称《道德经》。传世之作,版本众多,译释更是各家之言,而我的阅读则以任继愈《老子新译》为底本,参照朱谦之《老子校释》,断以己意,参悟数遍但仍知之甚少。

道是宇宙本体,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德是道的用,道法自然,自然无为。《道德经》上下八十一章,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博大精深,既有“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治国方针,又有“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的军事谋略,也许是自身缺点太多,也许是治国平天下离我还远,我总是觉得这次阅读是一次正心,修身之旅。

正心先从善说起。“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这让我想起韦唯老师的《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无私的奉献精神就是水的品性,善莫大焉。然而当下社会聚焦的热点话题:老人摔倒无人搀扶。形同陌路,袖手旁观,害怕被讹诈是明哲保身之选,也是对奉献的嘲讽,善的不信任。但与此同时还有北京大学愿为学生打官司的正义之举,沈阳大爷“我有医保”的朴实话语。弘扬这样的善言善举,积极的行动起来,奉献自己的爱心,让我们的社会充满善的正能量。

有了善心善举,有了爱,是不是就应该考虑索要回报呢。我做了,就应该得到名利,想想生活中还有没有付出就得到名利的人和事,并会觉得理所应当,甚至会以善自居,居功而恃。付出与所得,奉献和功名,我们应如何看待,且看圣人言“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参悟其中道理,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了力而不恃其能,功成而不自居。正是由于不居功,故功绩不会失去。善和功就在那里,谁也不能据为己有,也永远不会失去。付出爱,施以善而不去自居,上善也。

修身则要从自省谈起,正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太宗有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其实每夜睡前思量今天的言行举止,我们就会发现有很多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如果每天坚持自省,我们便会做到自知、自胜。作为青年人,我们需要这样的自省,磨砺和修炼。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望己引以为戒,与之共勉。通过努力获得成功本无可厚非,但一旦获得了成功便会骄躁起来,目空一切,看不到自身的问题。如果再有别人的褒奖和宠夸,更是忘乎所以,把不准方向,失去前进的动力。而有时候别人的批评和辱没也会让我们一落千丈,一蹶不振,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失衡。这都是人性中潜在的祸患,如不加以磨砺,日后必成大患。马加爵杀人案,复旦学子投毒案都是“宠辱若惊,大患若身”便是血的教训。人性中本就有此弱点,加上功与过,富与穷,得与失,宠与辱的人之私见,心态失衡在所难免。有为而治,非自然之法,不可取。宠辱不惊,泰然处之,需谨记。遵循自然规律,摒弃人之私见,修身养性也。

作者简介:

任鹏,关于20辅导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快乐征途中。

来源:任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