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专业成绩不太理想的工科男,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便将“繁冗的公式”和书本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以致自己不太爱读书,即便偶尔“好学”的心理作祟,想在闲暇之余看看书,也会因为专业的差距而拒文史哲于千里之外。
在假前的空闲时间,难得的去图书馆借了一本“闲书”——《你生命中的休闲》,其意有三:一来呢,假前数着日子放假的心理比较躁动,想用它消磨假前的时间,平复一下想家的心情;再者,回家的车程有接近50个小时,可以用它来填补路上的空虚;最后,也想从这本闲书中寻觅一些休闲的法门,为眼前的假期做个规划。
随这本书一同带回去的还有一些专业课本,缘于对“繁冗的公式”的抵触,与这本书有了更多的接触,而最终让我坚持读完这本书的是一个打破我惯性思维——“在钻研学术的空隙去休闲”——的想法“通过研究休闲文化去促进学习”,也就有了下面的文字。
何为休闲?书中从时间、心态、生存状态、行为等角度给出了休闲的定义: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状态。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使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基础。几千年前的中国圣贤们,对“休闲”二字就有极精辟的阐释,“‘休’依木而休,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闲’娴静、思想上的纯洁与安宁,”从词意的组合上,表明了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
对休闲理论的研究起源于美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最早的一篇论文甚至可以追溯到1811年。美国《未来学家》组织(1999年,第12期)撰文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未来的社会将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生变化。也许10~15年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也将紧随其后。
20世纪科学技术对人类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有了充裕的休闲时间。不言而喻,休闲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是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尺,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人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生命状态,是与每个人的生存质量息息相关的领域。
我们其实还活在一个“奴隶社会”里,政治奴隶,外部压力的奴隶,身体欲求的奴隶,毒品的奴隶,疾病或者伤残的奴隶,甚至道德的奴隶和知识的奴隶,我们就有可能感受不到“休闲”,我们有的只是“娱乐”和“游戏”。
作为一名工科生,专业课本中的条条框框不应再是我们大学学业的全部,对文、史、哲等通识教育领域知识的汲取将会更有利于我们的择业、就业与发展。在课余活动娱乐化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多地考虑专业知识与社团活动的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增长社会经验。
每一种文化都创造休闲的概念,也都不断地对这一概念做出新的界定。我国休闲文化研究的力倡者——于光远先生曾写过这样六句话:“玩是人的根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
别人的休闲模式并不能作为我们自己的模式;只有我们自己能确定自己如何利用休闲中有价值的内容。作为交大文化的产物,我们有着诸多的共性,但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更多的看到自身因素的影响。在交大文化积淀的过程中,我们在审视自身发展模式的同时,也应该把别人作为一个背景加以借鉴,使自己得到不断的进步。
作者简介:
滕振楠,关于202010级辅导员。
来源:滕振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