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个假期看完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仅看了一遍,在上一个假期看完了《异乡人》,两本书都是以故事为框架,哲学上的讨论为血肉之作,对于鲜少涉及哲学类文学的我来说它们的语言显得晦涩难懂。这种以哲学为出发点讨论生存意义的小说绝不是读一两遍就能明白其中蕴含的实质。
对于我本人来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没有太大激情,情节也不是很吸引人。只是在阐述一段穿插了细微血管的三角恋,并且上升到哲学的手法。轻与重,灵与肉,其实作者到最后也没有给出答案。男主人公托马斯最后也只是在漩涡中不停权衡。妻子特蕾莎说,爱情是一场战斗,我会一直抗争到底。男主角说,爱情是一场战斗?我可一点儿也不想抗争。
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的轻重,仿佛每个人都看得很重要,人们常常会感叹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在这一点上,昆德拉反行之,探讨生命无法承受之轻,便让思想进入了深层。“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而当生活变成轻飘飘的,没有值得奋斗的东西。随着生活失重,生活也就失去了意义。而只有责任才是生命的阳光,一个有负重感的人,他能带来的、所焕发的神采是生机勃勃的。人生因责任而充实,因充实而饱满,因饱满而光辉。
文章中还提到了一个概念,那就是“媚俗”。书中的媚俗并不是我们常说的与“讨好世俗”相挂钩的名词。原文中吧媚俗定义为:“媚俗是把人类生存中根本不予接受的一切都排除在视野之外。”“有损于媚俗的一切,必被清除出生活:任何个人主义的表现、任何怀疑、任何嘲讽,都是有损媚俗的行为。” 如果说这是媚俗的话,那么媚俗的极致表现就是反对个人的行为主义。
而在《异乡人》里,对于男主人公默而索来说,一切好像都没有轻重。母亲病逝于养老院,接到通知的他没有悲痛之情,而是无动于衷地抽烟,埋葬了妈妈后照常和女人做爱,照常上班,交朋友,生活。一切对于他来说不论分,他也不在乎。“异乡人”便是这样的由来,我其实更喜欢另一个译文,将这本书译成《局外人》。不同于《不能成承受的生命之轻》里的所有人,亦或是我们所有人,局外人没有什么感情波动,最开始看可能觉得这是个无情之人,用我一位朋友的话来说就是“渣男”一个,但是看到后面觉得也是一位有血有肉之人。默而索以局外人的身份活着,依旧以局外人的身份幸福地死去。套用很流行的一句话,他高高兴兴提着酱油瓶来了这世界,打满了酱油就走了。——你们是死是活,与我有什么相干?我心中的火焰自我内心燃起,也将自我内心熄灭,我的爱从我意识里而生,也可以随时不见。所有的规则皆是跳房子的格子线,我只需蹦着跳着越过去,有什么不可以。
哲学之中本就没有对错,全看个人信仰,若是让我从这两本书里选,那我将毫不犹豫pick《异乡人》。看《不能承受的之生命轻》就像乐痴认识一个新琴谱,一个音一个音去数,弹出来却是磕磕巴巴的一首歌,而看《异乡人》则是晦涩在前,惊悟在后。
我询问过一些看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朋友,基本上都是告诉我从名字就能看出了浅显道理:人,重压带来成长,太舒适可能畸形。
而我个人认为轻重并没有这么重要,无论是被生活重压辛苦活着之人还是轻飘飘处于浮在空中状态之人,都在生活,我们没有办法评断怎样的人生是对是错,如果仅仅以自我想法为准,评判别人的行为,甚至是想要改变别人的行为,那不就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里的“媚俗”了吗?人生而自由,世俗的轻重缓急那是“世俗”本人的!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我向来是不愿意羁于那些个条条款款,可最终还是活成了俗人一个,不愿意去想那些轻重,重又怎样?轻又怎样?都是生活,任何事都有发生的原因,存在即有理,反而想太多,权衡太多会让人有太多不甘心。
以上内容仅仅出于我个人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能透彻地理解,与其说读书心得,其实更像是发发牢骚,对于读不懂的书总有那么些难受。《异乡人》则是读的第一遍便产生了共鸣,深觉有理。这两者想表达的哲学观点在我看来有一定共轭性,就不免拿出来比较一番。
【个人简介】
谢欣岑,就读于西南交大土木工程。曾经是为了赶上资本主义潮流看各类名著,闲书看得不多不少,每本书也只是略知皮毛。有时候能遇上特别能震撼灵魂的书本。热爱生活,平常喜欢开脑洞。人生箴言:人生自信三百年!——毛泽东
来源:土木新闻中心 文、图:谢欣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