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我认为这段话对苏东坡的描写贴切到不能再贴切。
读这本书原不是我有意,我翻开这本书便被书序所吸引。我自是自诩对苏东坡的了解很多的,但当我真正走进这本书,我发现我对苏轼的了解也不过寥寥。我常跟人说我喜欢苏东坡,原因很多,其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苏轼的豁达,看破一切的豁达与潇洒,和我羡慕且一直追寻的生活的智慧,具体的体现可能就是他儒释道集于一体,人性更趋温和厚道。
如林语堂一般,我亦是偏爱苏东坡的,他的让我仰止的豁达的胸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我最喜欢的他的诗句之一。但可能有人问为什么不是偏爱李白,我觉得李白太极端,用文中的话就是他更崇高,但是我觉得能将人生过得温和潇洒的其实是更不容易的。我一直觉得我这么喜欢苏东坡的原因一定不仅于此,很多我说不出的原因,读这本书林语堂先生好像把我说不出的话用语言表达出来了,因此读这本书像是将自己心中之言诉之于书,酣畅淋漓。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伟大的人格比中国其他的温柔的人格更加鲜明突出原因有二,其一是苏东坡本人心智上的才华的卓越,深深的印在他写的每一首诗上,其二是苏东坡的生活材料比较完全。在这之前我仅认识到了苏东坡的才华的作用,而生活资料的作用并没有引起我的重视,这些资料使后人更好的了解认识他,就比如那个他和王安石一生的相争,苏东坡亲眼目睹了新政带来的坏处,王安石深爱的百姓逃离乡里,苦不堪言。苏东坡为他们呼号求救,却无法一施援手。这些多姿多彩的政治生涯的资料不仅存在于各种史料中,也存在于他自己浩繁的著作中。
苏东坡的才华的卓越,“他天赋的才气,特别丰厚,可以说是冲破任何界限而不知其所止。”他涉猎甚广,却也精通各个方面,从那个序中便可见。“苏东坡是中国主要的诗人和散文家,而且也是一流的画家、书法家,善谈吐,游踪甚广。天生聪慧,对佛理一触即通。”原谅我无法用语言来描述他的优秀,所以我只能借助先生的话来描绘他的优秀。话说回来,也许就是因为他精通佛道,所以也就参透人生,而诗中也经常蕴含人生哲理。
再有就是百姓之友我想说一下自己的见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我认为苏东坡就是这样的人,无时无刻都在担心百姓,在朝廷时,苏东坡单枪匹马只身奋斗,打算改变吏治。但是他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朝廷不肯采取他的建议,“小人浅见,只为朝廷惜钱,不为君父惜。”呜呼,天下苍生,奈何!奈何!等到流放后,他关心惠州城的各种修缮革新的事宜,而这以后,他便是越来越乐观、豁达。你很少能在诗中看到他悲伤的一面,他总能让读者快乐,他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此者也。”或许这也是他最大的魅力所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是我最喜欢的词之一,我也认为是苏轼最后心境的真实写照,“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苏东坡一样,人生就像一卷画、一首词,畅意豁达却也温和宽厚。有些人总是让人用任何语言描述他都觉得不恰当,那就用他自己的诗来描述吧,“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我现在就是这样,任何词都让我觉得词不达意。林语堂先生说他写这本书没有什么目的,仅是以此为乐。可能他只是想把他所认识的苏东坡描述出来吧。
他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总之,苏东坡像清风一样的过完了一生。这也是我穷尽一生想达到的境界。
个人介绍:我叫耿文燕,来自关于20。喜欢去尝试新的东西,喜欢古诗词。当然,作为土木为数不多的女生,也同样喜欢女生喜欢的很多东西,热爱世界上的美好事物。我喜欢苏轼,不仅仅因为他的才华,还因为他超凡脱俗的气质和热爱生活的态度。
来源:土木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