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宏德】悟红土精气神,探卓越都江堰——记2019关于20社会实践活动探索都江堰背后的工程理念

2019-08-25 16:49:18 来源:关于20 供稿:土木青年志愿者协会 分类:学生天地 阅读量:

2019年8月20日,关于20“暑期三下乡”都江堰工程—红土文化专题调研团队于犀浦出发,前往都江堰进行实地工程考察。团队首先于都江堰旅游局办公室了解都江堰日常运作情况、路线及夏日雨季特点,从“管理者”的角度感受工程在日常运营维护等方面的细节之处。随后共同商讨并修改既定前进路线,在负责人的指导下选择了重点观察的项目,团队的三下乡活动正式开展。

首先团队于堰功道出发,来到卧铁旁,了解这一重要工具。乍眼一看卧铁不过是铺在地上的几根铁棍。但是团队的一位同学向我们介绍到卧铁背后古代贤人伟大的治水经验。卧铁主要是用来标记挖掘深度的。从古至今,每年枯水期都要对河道清除淤积的泥沙。为了准确和方便,找出一个合适的深度,并埋上卧铁。以后岁修就挖到卧铁为止。卧铁在衡量引进成都平原的水量更加科学准确,保证了灌溉、生活用水的充足稳定,支撑着成都平原的农业发展。由此可见,在大工程背后“标准”的重要性,这些小细节更是提醒我们在工图,理力等课程中老师一贯强调的精确与标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句千古名言正提醒着我们在每个大大小小的工程背后都要绝对遵守的标准。

1.jpg

继续前进,我们来到了人满为患的安澜桥。由于一直在下雨,悬索桥两侧以及桥上都挤满了很多人,为渡桥增添了不小的难度。在排队等待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介绍到这是岷江上的悬索桥1964年岷江洪水暴发,全桥被毁。重建时,只改木桥桩为钢筋混凝土桥桩,提高其强度和耐久度,最大程度地还原了悬索桥原本的模样。虽然因为大风大雨使索桥尤为摇晃,但为了亲身感受悬索桥的稳定度,我们共同决定在其上行走时,尝试不扶旁边的悬索渡桥。下桥后团队成员交流,共同认为虽然桥身的摇晃以及周围人的步伐会让我们身体摇摆,但是重心基本上在两腿中间,不会失稳,风雨不动安如山,不愧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都江堰最吸引人眼球,让人想要亲身感受的工程之一。安澜索桥不仅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2.jpg

我们下了安澜桥,又来到位于其南侧的水里博物馆参观。馆内存放了大量都江堰施工时使用的工具的仿品,以及按比例放大的各种模型。在观中,可以明确的观察到整个都江堰水利的模拟的大概情况,不仅让我们之前的参观有了新的感受,又进一步的加深了对这种巧妙而伟大的古建筑杰作的深深的自豪感。

3.jpg

其次,内部有许多对于都江堰工程施工的相关解释,从各个方向诠释了都江堰对于成都人民的意义,以及对于全人类的启示作用。在水利方面,结合实际观察,会发现都江堰的水流湍急而凶险,但在度过都江堰后,凶险的水势未有对两岸物品财产造成破坏。作为一介土木学子,更应该养成这样的习惯,并认真研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在未来参与工程作业的时候,将自己的想法合理的融入其中,将自己的社会作用体现在为人类发展提供便利和方便的各大工程以及建筑结构等等方面,才不会枉做一介土木人。

4.jpg

随后我们离开水利博物馆,来到位于鱼嘴之下的飞沙堰。岷江之水自鱼嘴分割为内外两江之后,内江的水便经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泽福两岸百姓。他可以保证当内江的水位超出警戒时,多余的水从飞沙堰自行排出,当水流湍急时,两害相权,飞沙堰也可自行决堤,让水流流回岷江。除此之外,恰如“飞沙”之名,飞沙堰的另一个作用是疏通泥沙和飞石,让内江之水在此进行一个回旋与转弯,李冰父子运用离心力的作用,将重达几千斤的巨石泥沙抛入外江,以保证内江的畅通无阻。

5.jpg

当我们团队到达时,正是雨势之大,水流湍急的时刻。但是这样艰险的环境却给我们观察飞沙堰运作情况创造了极佳的环境。在湍急的水流下,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水流的前进方向,还可以看到各种被精心设计的阻碍或者疏通之处。岷江江水经鱼嘴分流人内江,至虎头岩,水势一折向南、扑向对岸飞沙堰,形成又一个弯道环流。或许他们不如我们一样即将拥有系统完善的力学理论,但是他们可以凭借多年来的观察经验创造出震惊全世界的工程奇迹,这让我们更加沉醉于伟大的土木工程里。

6.jpg

完成所有调研观察任务后,团队成员返回成都,全员安全。并在之后的时间整理实践过程中的发现与收获,结合拍下的图片与前期资料进行对比,并组织队内交流活动,共同分享自己的感悟,感受红土文化中的工程精神。

7.jpg

来源:关于20 供稿:土木青年志愿者协会